历史上雍正帝是怎么死的?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
-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8日
- 主要作品:《雍邸集》
-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 庙号:世宗
- 年号:雍正
- 谥号:宪皇帝
- 陵寝:清泰陵
- 前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 后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
雍正皇帝一生给世人留下两大疑案,一个是雍正继位疑案,一个是雍正死因疑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名人小编带来的文章。
清朝十二帝,名气最大的当属康熙和乾隆,毕竟“康乾盛世”乃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代表了封建制度的巅峰,其缔造者自然名留青史。
名气最大的是康熙乾隆,最神秘的却非雍正帝莫属,雍正帝不仅是清朝最勤勉的皇帝,更是清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从“九子夺嫡”,实力平平的雍正登基为帝,再到1735年突然暴毙,雍正帝的一生迷雾重重,其死因史料记载不详,更令后人多方猜测,甚至演绎出各种不同的版本
接下来带大家一探雍正的死亡之谜!
离奇死亡,引得后人多方猜测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
官方史料对雍正帝的驾崩只有这么一句话,短短几十字说了等于没说,反而留给后人无尽遐想的空间,二十一日得病,二十三日驾崩,是什么病如此厉害,使得一国之君连两天都坚持不过?
由于事先没有任何预料,雍正甚至还“照常办事”,所以他的死称得上“暴毙”!
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在《自订年谱》中也有相关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起的迹象,张廷玉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还曾“每日进见”,雍正驾崩那天,张廷玉被被急召进宫,得知雍正皇帝已濒弥留,这个消息使他“惊骇欲绝” !
就连当朝大臣都对雍正帝的驾崩“惊骇欲绝”,更别说充满了好奇心的后人,由于官方含糊其辞,后人脑洞大开,“替”雍正帝想了许多死亡原因。
各个版本的死亡原因
民间流传最广的乃是“吕四娘刺杀”,据说吕四娘全家老小都被雍正帝所杀,吕四娘侥幸逃得一命,立志报仇雪恨。
她苦心习得绝世武功,于御花园中一举刺杀成功,割下了雍正的头颅,致使雍正帝下葬时尸首不全,只能以金头颅代替。
另外一个相似的刺杀版本是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合力将雍正帝勒死。
说的是有板有眼,实则漏洞百出,一国之君岂有这般容易刺杀,民间传闻实不可信!
那么雍正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可信度最大的乃是“丹药中毒”!
“丹药中毒”之说有两个依据:
第一,张廷玉在《自订年谱》中描述雍正帝驾崩时七窍流血,这很明显就是中毒的迹象,在《清帝外纪》中也有相关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
第二,雍正帝驾崩后,根据其之前所立遗诏,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承帝位,即后来的乾隆帝。
乾隆帝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雍正帝供养在圆明园中的张太虚等道士驱逐出宫,先皇驾崩,国之大殇,乾隆帝不说好好处理父亲的丧事,为什么要在“百忙之中”驱逐几个道士?
这不禁让人遐想万千,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结合张廷玉的记载和乾隆帝奇怪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雍正帝极有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此外雍正帝迷恋长生之术,服食丹药乃是有史所载,据《活计档》记载:从雍正八年到十三年这5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其中光为炼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
雍正帝炼丹如此疯狂,丹药中毒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乾隆帝身为雍正之子,明知父亲死于丹毒,为何还要放走张太虚等道士?
原因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为父遮丑”,先皇迷恋长生,服食丹药以致死亡,这是多么不光彩的一件事,传出去必然有损雍正形象。
若是杀掉炼丹的道士就是坐实了雍正的死因,等于直接告诉世人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到时不仅有损雍正形象,乾隆自身也会落下不孝的名声。
所以乾隆不是不想杀,实在是不敢杀,放走也是无奈之举。
-
康熙晚年出现九子夺嫡 那些不参与夺嫡的儿子又是什么下场 2024-04-07
-
晚年的乾隆荒唐到什么地步 只可惜乾隆没有熬过八十九岁大关 2024-02-12
-
裕妃:她是甄嬛传中端妃的历史原型,最后活了九十七岁 2024-02-22
-
历史上香妃霍卓氏与十公主之间的关系如何 2024-04-08
-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2024-10-04
-
乾隆传位给嘉庆是因为令妃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 2024-04-0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