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元朝历史简介
元朝(Yuan Dynasty,1271年—1368年,又一说1206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享国祚九十八年。蒙古语国号全称“大元大蒙古国”。中国的二十四史以及历代帝王庙中,都是将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直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均归入元朝的范畴。蒙古帝国、元朝与北元等三个时期均有连续承继的关系。
元朝历史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到三个阶段:①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立国位于漠北的蒙古草原,定国号为“大蒙古国”;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汉地,将国号改为大元之际,共六十五年,称为大蒙古国时期,又称蒙古帝国;②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汉地,1271年将国号改为大元后,直到1368年元惠宗出亡为止,共九十七年,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元朝历史;③元惠宗出亡后依旧以大元为国号,至1402年鬼力赤杀顺天帝坤帖木儿去国号为止(一说1388年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尔杀害后去国号),称为北元时期。去国号后称蒙古,明廷称鞑靼。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1227年8月)、花剌子模、东夏、金(1234年3月)等国,取得了中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形成了称霸欧亚大陆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与忽必烈(拖雷第四子)的汗位之争。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宣布即蒙古大汗位,是为薛禅汗,汉文称为元世祖。建元“中统”,意即“中原正统”。最后忽必烈于1264年获胜,而蒙古帝国也宣告分裂,促使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自立。忽必烈对于“蒙古大汗”称号的继承也没有得到蒙古诸部的一致承认。
元朝建立后,承袭了蒙古帝国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的主要领土,蒙古帝国西征而来的土地却不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元朝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0年元武宗时期达到全盛,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被誉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至元成宗时,经过一系列战争和协商,获得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承认为宗主国,并且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继任者;其藩属国涵盖高丽与东南亚各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元惠宗晚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派大将徐达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元朝结束。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北元后主天元十年(1388年)去大元国号(一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在政治上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 、投下制、驱口制、匠籍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严重的历史倒退,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
有说法指出由于蒙古人与汉人人数的比例极不平均,元廷为了保护蒙古人地位,主张蒙古至上主义,推行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等四个阶级的制度,但四等级制度并不见于官方文告及档案。有学者认为,元廷给蒙古人与色目人极大的权利,并让汉人与南人负担较大的赋税与劳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沉重。然而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有把臣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原文为怯薛歹蒙古人,怯薛歹为元代一特权阶级)。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人均不平等。然而仍任用不少汉人为官、例如史天泽、贺惟一等等。
近代有研究指出,元代有相当多的汉族人在各级官府担任高级职务,其中不少是正职。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儿史记》所作传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员中,汉人占了409位,即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七。此外,汉人在元朝官府里做正职的,除了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行中书省担任高官的汉族大僚外,在六部中任职尚书的,亦俯拾皆是。综合来看,汉族人在元朝各级政府不仅任职显要者甚众,而且担任正职者也为数不少。认为“元朝各级官府 的高级官吏,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的说法并非准确。
元朝在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向前发展,尤其是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最为显著,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仍然取得一定进步,虽然元朝整体生产力比宋朝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古军在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攻灭金朝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窝阔台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元世祖即位之后,实行些鼓励生产、安抚流民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限制。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皇室对于宗教兴趣浓厚,极力推崇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乃至景教,对中华文化则采取与西亚文化并重的模式进行发展。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来自西亚的色目人,降低契丹人、汉人儒者的地位,压制南人。虽然元朝前期没有举办科举,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并且将儒家推广至边远地区,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显贵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反而有机会迅速的抬头并普及。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帝国快速覆灭
元朝建立后,继续向外扩张,但是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加上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
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1303年,元成宗曾大力整顿官吏,一次竟然就有将近两万个贪官被撤职。
然而,惩治贪官的做法却没有能够坚持下去,以致每一个蒙古官员都是一个百万富翁。蒙古帝国的官员特别多,一块玉石的发掘或一张弓的制造,都会有若干官员管理,官员靠贪污、勒索维持高消费和超级豪华享受。
元朝的赋税非常繁重。元朝最初是采取包商制,很像现在的承包制。元王朝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曾打算把中央政府的赋税,以140万两银币包给中原籍巨商刘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极力反对,才算作罢。可是,不久维吾尔籍巨商奥都喇合蛮出价220万两时,窝阔台终于同意包给了他。他们不知道鼓励生产,只知道盲目而凶恶地剥削。与腐败的南宋政府相比,元朝的赋税几乎增加一百倍,早已不堪重负的中国人,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加上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由于这些皇帝在位都很短,诏令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被迫举行起义。
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
元军推动战略反攻的又一个时机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儿,间(离间)福通的失败和起义军互相攻击,如至正二十三春,张士诚杀刘福通,大宋红巾军亡;秋季,朱元璋杀陈友谅,天完及汉国一系列的红巾军败亡。恰在此时,元军未能组织对朱元璋部反击,元朝反而出现军阀混战、宗王之争。结果,元朝给了朱元璋北上灭亡的好机会和有利条件。
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元朝疆域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
元朝皇帝列表
大元皇帝(元朝皇帝列表)
庙号 | 谥号 | 蒙古语尊号 | 姓名 | 年号 | 统治时间 |
---|---|---|---|---|---|
元世祖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 薛禅汗 | 忽必烈 | 至元 | 1271年-1294年 |
元裕宗 | 文惠明孝皇帝 | - | 真金 | - | (追尊) |
元成宗 | 钦明广孝皇帝 | 完泽笃汗 | 铁穆耳 | 元贞,大德 | 1294年-1307年 |
元顺宗 | 昭圣衍孝皇帝 | - | 答剌麻八剌 | - | (追尊) |
元武宗 | 仁惠宣孝皇帝 | 曲律可汗 | 海山 | 至大 | 1307年-1311年 |
元仁宗 | 圣文钦孝皇帝 | 普颜笃汗 | 爱育黎拔力八达 | 皇庆,延祐 | 1311年-1320年 |
元英宗 | 睿圣文孝皇帝 | 格坚可汗 | 硕德八剌 | 至治 | 1320年-1323年 |
元显宗 | 光圣仁孝皇帝 | - | 甘麻剌 | - | (追尊) |
- | 和圣致孝皇帝 | - | 也孙铁木儿 | 泰定,致和 | 1323年-1328年 |
- | - | - | 阿速吉八 | 天顺 | 1328年(27天) |
元文宗 | 圣明元孝皇帝 | 札牙笃汗 | 图帖睦尔 | 天历 | 1328年-1329年 |
元明宗 | 翼献景孝皇帝 | 忽都笃汗(古图土汗) | 和世? | 天历 | 1329年-1329年 |
元文宗 | 圣明元孝皇帝 | 札牙笃汗 | 图帖睦尔 | 天历,至顺 | 1329年-1332年 |
元宁宗 | 冲圣嗣孝皇帝 | - | 懿璘质班 | 沿用至顺 | 1332年(52天) |
元惠宗 | 宣仁普孝皇帝 | 乌哈噶图汗(兀哈笃汗) | 妥欢帖睦尔 | 元统,至元,至正 | 1333年-1368年 |
注:天顺元年,权臣、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拥立怀王图帖睦尔为帝,即元文宗,改当年为天历元年。同年元文宗推翻上都的天顺帝并剥夺了甘麻剌和也孙铁木儿的帝号。次年元文宗将皇位让与其长兄、周王和世?,即元明宗,明宗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未几,明宗被燕帖木儿毒死,文宗复辟,史称“天历之变”
蒙古帝国(元朝)历代君主皇帝列表
蒙兀国大汗历代皇帝(追谥)
庙号 | 谥号 | 蒙古语尊号 | 姓名 | 年号 | 统治时间 |
---|---|---|---|---|---|
元熙祖 | 毅玄皇帝 | - | 孛端察儿 | (兀良哈部首领) | 约公元十世纪 |
元宣祖 | 功哲皇帝 | 葛不律汗 | 合不勒 | - | ? |
元烈祖 | 神元皇帝 | 也速该把阿秃儿 | 也速该 | - | ?-1170年 |
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庙号 | 谥号 | 蒙古语谥号 | 蒙古语尊号 | 姓名 | 年号 | 统治时间 |
---|---|---|---|---|---|---|
元太祖 |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 - | 成吉思汗 | 铁木真 | - | 1206年-1227年 |
元穆宗 | 道宁皇帝 | - | - | 术赤 | - | (追尊) |
元睿宗 | 仁圣景襄皇帝 | - | 也可那颜 | 拖雷 | (监国) | 1227年-1229年 |
元圣宗 | 忠武皇帝 | - | - | 察合台 | - | (追尊) |
元太宗 | 英文皇帝 | - | - | 窝阔台 | - | 1229年-1241年 |
- | 昭慈皇后 | - | - | 乃马真·脱列哥那 | (称制) | 1242年-1246年 |
元定宗 | 简平皇帝 | - | 贵由汗 | 贵由 | - | 1246年-1248年 |
- | 钦淑皇后 | - | - | 斡兀立·海迷失 | (称制) | 1248年-1251年 |
元宪宗 | 桓肃皇帝 | - | - | 蒙哥 | - | 1251年-1259年 |
元世祖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 薛禅汗 | - | 忽必烈 | 中统,至元 | 1260年-1271年 |
- | - | - | - | 阿里不哥 | (与世祖争位) | 1260年-1264年 |
北元皇帝
庙号 | 谥号 | 蒙古语尊号 | 名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元惠宗 | 宣仁普孝皇帝 | 乌哈噶图汗 (兀哈笃汗) | 妥懽帖睦尔 (脱欢帖木儿) | 1320——1370 | 至正 | 1368——1370 |
元昭宗 | 武承和孝皇帝 | 必里克图汗 | 爱猷识理达腊 | 1338——1378 | 宣光 | 1370——1378 |
益圣宁孝皇帝 | 乌萨哈尔汗 (兀思哈勒汗) | 脱古思帖木儿 | 1342?——1388 | 天元 | 1378——1388 | |
卓里克图汗 | 也速迭儿 | 1359——1391 | 1388——1391 | |||
恩克 | ?——1394 | 1391——1394 | ||||
尼古埒苏克齐汗 | 额勒伯克 | 1361——1399 | 1394——1399 | |||
(空缺) | ||||||
坤帖木儿 | 1377——1402 | 1400——1402 | ||||
兀雷帖木儿汗 | 布里牙特·乌格齐 (鬼力赤) | ?——1408 | 1402——1408 | |||
完者图汗 | 本雅失里 | ?——1412 | 1408——1412 | |||
(空缺) | ||||||
德勒伯克汗 | 答里巴(达利巴) | 1395——1415 | 1415 | |||
卫拉岱汗 | 布里牙特·额色库 (斡亦剌歹) | 1387——1425 | 1415——1425 | |||
阿岱 | ?——1438 | 1425——1438 | ||||
岱总汗 | 脱脱不花 | ?——1451 | 1433——1451 | |||
阿噶多尔济 | ?——1453 | 1451——1453 | ||||
天圣汗 | 额森(也先) | ?——1454 | 1453——1454 | |||
乌珂克图汗 | 马可古儿吉思 | 1448——1465 | 1454——1465 | |||
摩伦汗 | 脱古思猛可 | 1437——1466 | 1465——1466 | |||
(空缺) | ||||||
乌格克图汗 | 满都鲁 | ?——1478 | 1475——1478 | |||
巴图孟克 | 1474——1517 | 1478——1517 | ||||
巴尔斯博罗特 (巴儿速孛罗) | 1490——1531 | 1517——1519 | ||||
阿剌克汗 | 博迪 | 1503——1547 | 1519——1547 | |||
库登汗 | 达赉逊 | 1520——1557 | 1547——1557 | |||
札萨克图汗 | 图门(土蛮) | 1539——1592 | 1557——1592 | |||
彻辰汗 | 布延 | 1554——1604 | 1592——1604 | |||
呼图克图汗 | 林丹巴图尔 | 1592——1634 | 1604——1634 |
注:
1.有人认为天元不是年号,只是大元的误写。北元在昭宗之后便不再使用年号。
2.1388年也速迭儿废除大元国号,也不再使用帝号、庙号、谥号,但这个记载有争议,因为蒙古人编写的史料《蒙古源流》和《黄金史纲》并没记载有废除大元国号的事。
元朝皇帝顺序表及简介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在位时间:1206-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
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在位时间:1227-1229,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朵儿、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次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其子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改谥为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谥“仁圣景襄皇帝”。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孛儿只斤·窝阔台 (1186年—1241年12月11日),在位时间:1229-1241,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华北和东欧,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乃马真后
乃马真(?---1246年,转写:Töregene,西里尔:Д?ргэнэ),在位时间:1241-1246,史称乃马真后,名脱烈哥那,窝阔台汗的皇妃。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其长子贵由远征尚未归来。于是,脱烈哥那哈屯'未与宗亲们商议,便狡诈地擅自夺取了国家政权。此事件,史称“乃马真摄政”。脱烈哥那哈屯统治时间达5年之久。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孛儿只斤·贵由(1206—1248年4月),在位时间:1246-1248,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贵由汗”。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长子。生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卒于元定宗贵由汗三年(1248年),1246年8月24日至1248年4月在位。享年43岁,母皇后乃马真氏。他早年参加征伐金朝,俘虏了其亲王。又曾经和拔都西征欧洲。1246年登基,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贵由庙号为定宗,谥号简平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在位时间:1251-1259,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病逝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1294年),在位时间:1260-1294,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时间:1294-1307,蒙古帝国可汗,元朝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孙、太子真金之子。其父死后,他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次年,即皇帝位。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同时,发兵击败西北叛王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在位时间:1307-1311,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曲律可汗”。为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长子,统军北边,多立战功,封怀宁王。十一年(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逝,储位虚悬。海山回大都奔丧,被拥立为帝,并追封其父为元顺宗。即位后更换了成宗大臣,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时间,期间中国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元朝统治稳定而顺利,全国歌舞升平,国力强大,是元代的一位明君。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在位时间:1311-1320,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为皇太弟,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汗号“普颜笃可汗”。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1323年),在位时间:1320-1323,蒙古族,元朝第五代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元仁宗嫡子。英宗自幼学习汉儒典籍,公元1316年立为皇太子,即位时年18岁,次年改元“至治”。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英宗死时只有20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谥号格坚汗。
泰定帝——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276-1328),在位时间:1323-1328,讳名伊苏特穆尔,显宗之长子,裕宗之孙。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在位时间:1328.10-1328.11。1328年8月15日,元朝泰定皇帝去世后,元朝大臣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迟迟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并把阿速吉八赶到上都,在大都(今北京)拥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即位,是为元文宗。1328年农历九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闻变,立刻将刚满9岁的阿速吉八拥立为皇帝,改元“天顺”。农历十月十三日,文宗派燕帖木儿进攻上都天顺朝廷,倒剌沙战败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终。在位仅一个月。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札牙笃可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 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
孛儿只斤·和世琜(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在位时间:1329,蒙古帝国可汗,汗号“忽都笃可汗”。元朝第九位皇帝,庙号明宗,谥号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在位时间:1332,元朝第十位皇帝,1332年10月23日至1332年12月14日在位。庙号宁宗,谥号冲圣嗣孝皇帝。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次子。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05.25-1370.05.23),在位时间:1332-1368,蒙古帝国可汗,汗号“乌哈噶图可汗”。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北元第一位皇帝,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
元朝为什么会这么快灭亡?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终于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元朝。
元朝末期的妥欢帖睦尔在位较长。他从1333年(元统元年)六月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共35年的时间,是处在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与元朝军的抗击时期。可是,在这样长时间内元军之败,其原因不在将帅无能,士兵不勇,而是元朝政权不修政治,不兴经济,无休止的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结果。尤其顺帝是个昏君,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不得从臣之心。所以,宋王及地方势力首领,在危急时刻拒绝帝诏,不遣兵参战,造成四分五裂。无论哪个朝代,其被灭亡之帮,皆不外乎朝廷之腐败,群臣之相互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和君主之昏庸。这也可说是一种国家灭亡的基本规律。
元朝在战略上麻木不仁,未进行有组织的反攻。当中原地区各地的农民组织起来,举行起义,大反元朝时,朝廷仍在内部纷争,尔虞我诈,沉醉于酒色,耳不闻外界之动乱,更没有料到起义军会进而埋没元朝。甚至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称帝、称王时,朝廷也无计议对策,不能采取战略措施,只是零星下诏,以地方军相抗击或镇压罢了。在战役上,各地元军没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联合作战,而是各自为战,如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各据一方,互不联合。后来竟为互相争地盘而开战;秃坚帖木儿军,不但不联合扩廓帖木儿作战,反而进入京城两次;漠北之阳翟王阿鲁浑帖木儿不受君命,还有夺顺帝之位的野心,这证明元军势力之衰弱,国败朝亡,已为时不远了。元朝未能及时抓住农民起义军低潮之际,组织反攻;在战略上推动了时机。
1354年(至正十四年月日)九月,脱脱率领号称百万军,十一月围困高邮城,张士诚十分危急,将要投降,顺帝突然下诏,免其百万大军之统帅权,使张士诚得以转危为安。这是元廷的大错误,其后果是使得百万大军溃散了,元军受到严重的挫伤,而各地农民军从低潮转入高潮。
元军推动战略反攻的又一个时机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儿,间(离间)福通的失败和起义军互相攻击,如至正二十三春,张士诚杀刘福通,大宋红巾军亡;秋季,朱元璋杀陈友谅,天完及汉国一系列的红巾军败亡。恰在此时,元军未能组织对朱元璋部反击,元朝反而出现军阀混战、宗王之争。结果,元朝给了朱元璋北上灭亡的好机会和有利条件。
1388年,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中原军队进入蒙古地区,打败了元顺帝的孙子。至此,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治,蒙古草原又回归到历史上四分五裂的状态。
一个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国,转眼之间就这样轰然倒塌,土崩瓦解,成为废墟。总的说来元朝的快速灭亡,其原因就是:一,拒绝汉文化;二,拒绝民族融合;三,贪污腐败。
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或称“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生荒耕作时期,进入锄耕阶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任浓官,是最早种稷的人。 伏羲氏在书契的传说,表明在五千年前,图像已经由逼真向线条化演变,并有表意文字。黄帝时的苍颉对文字予以改进,出现了假借字。
按照《史记》等众多古文献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夏朝有万国,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后认定夏代存在470年(即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朝代。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殷商”并称。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西周是从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起,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灭,共东周是从周平王东迁洛阳,至周赧王被秦国所灭,共计551年。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正式拉开战国序幕,被史学家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汉朝(Han Dynasty,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和东汉( 又称后汉,公元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两个时期,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公元221年,自认是汉室后代的刘备(汉昭烈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国之一,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史学上并不将其并入汉朝历史。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的大一统王朝。那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隋朝多少年?隋朝有几个皇帝?隋唐的说法从何而来?隋朝的民生、人均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恰恰是历代最好的、人均收入、购买力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事实上是在中国所有朝代中,隋朝国也最富民也最富,这得益于隋文帝的仁政爱民而推行的各项开明政策。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这阶段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起算。元朝历史是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但元朝时期的中国毫无疑问是亡国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大的悲剧,中华文化的衰退源头上要追溯到元蒙的统治。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朝代。“五胡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实际不止十六国。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周元王二年,终于秦始皇二十六年。 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3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