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庞统之死与刘备有关?真相是什么
- 中文名:庞统(公元179年~公元214年)
- 字 号:字士元
- 所处时代:东汉
- 别名:凤雏,庞士元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出生日期:179年
- 逝世日期:214年8月29日
- 职业:军师
- 主要成就:辅佐刘备入蜀得川
- 谥号:靖侯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庞统,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备占据荆州以后,决定攻取益州,按照诸葛亮规划的“隆中对”战略计划,地跨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派一上将从荆州出兵北伐,另一路从益州出兵,两路齐出,分进合击。
那么,刘备在准备攻取益州的过程中,放弃了庞统为其谋划的两条上好方案,而选择了一条比较麻烦的方案,结果,直接导致了庞统战死。
也就是说,庞统的死,完全是刘备造成的,如果刘备采取其中任意一条方案,庞统都不会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进益州,是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帮助他打汉中张鲁的,当然,刘备去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吞掉益州,只是,没有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
庞统给刘备出了两个上好方案,有人说,不是庞统为刘备谋划的上、中、下三条计策吗?怎么有两个上好方案?
我说的是,两个上好方案,上、中、下三条计策,只有一个上好方案,我慢慢解释。
第一个上好方案,刘备进入益州时,与刘璋在涪城相会,庞统对刘备说,趁这个机会,在宴会上,直接将刘璋拿下,兵不血刃就能拿下益州,付出最少的代价。但是,刘备没有听庞统的计策,直接放弃了。
《三国志 庞统传》记载: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这一条计策,刘备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吃掉了刘璋,占据益州,然而,刘备以初入益州,还没树立恩德为由,没采用,错失机会。
如果刘备采用了,庞统就不会死了。
第二个上好方案,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强将,昼夜行军,突袭成都,那时,刘璋还没有做好防备,大军一到,就可以拿下成都。
这条计策,就是上、中、下三条计策中的上计,成功率很高,刘备突袭,刘璋措手不及,肯定守不住成都,可惜,刘备也没有听。
庞统谋划的上、中、下三条计策,分别是突袭成都;以回荆州为名,杀刘璋大将杨怀、高沛;退回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
《三国志 庞统传》记载: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如果刘备采用这上计,突然袭击成都,一战定乾坤,庞统也不会战死了。
然而,刘备采用了中计,杀了刘璋大将杨怀、高沛,再逼近成都。
这条中计,相比上计,肯定麻烦了很多,也因这些麻烦,导致了谋士庞统居然要带兵攻城,谋士带兵上前线,这是很少见的,结果,庞统在带兵攻雒县时,中箭身亡。
刘备放弃了两个上好方案,选择了一个最麻烦的方案,造成了庞统战死,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不会离开荆州,诸葛亮不离开荆州,关羽也不会死,荆州也不会丢,那时,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会有很大的希望。
-
刘秀是怎么骑着一头牛打下天下的?真相是什么 2024-01-01
-
刘婴是位什么样的皇帝?他被囚禁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01
-
陈宫是什么人?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2024-08-12
-
刘邦称帝之后为何要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2024-04-01
-
孙策的一生都有哪些故事?他的名气有多大? 2024-07-18
-
赵合德进宫后有多受宠?她是如何夺得汉成帝宠爱的呢? 2024-07-2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