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长懋 齐高帝萧道成之孙
- 中文名:萧长懋
- 国籍:中国(南齐)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
- 出生日期:458年
- 逝世日期:493年2月26日
- 职业:太子
- 信仰:佛教
- 谥号:文惠太子→文皇帝
- 庙号:世宗
萧长懋(458年―493年2月26日),字云乔,小字白泽,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太子。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长子,母武穆皇后裴惠昭。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之父。升明三年(479年),出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建元元年(479年),封南郡王,邑二千户,为东晋、南朝以来嫡皇孙封王之始。进号征虏将军。征为侍中、中军将军,镇石头。建元四年(482年),立为皇太子。永明十年(492年)去世,终年三十六岁,谥号文惠太子,葬于崇安陵。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后,追尊为文皇帝,庙号世宗。
人物生平
祖父喜爱
萧长懋,字云乔,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长子,母武穆皇后裴惠昭。萧长懋的父亲萧赜生他时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其祖父齐高帝萧道成十分喜爱他。萧长懋姿容丰润,小字叫做“白泽”。南朝宋元徽末年,跟随父亲萧赜在郢州城,萧赜回来镇守盆城拒挡沈攸之的反叛期间,便让萧长懋慰劳并接待将帅,并让他参与军队工作。朝廷任他为秘书郎,他没去到任。授他为辅国将军,迁任晋熙王抚军主簿。沈攸之事件平息之后,萧赜便命他回到都城,萧道成当时正值创建霸业之际,对嫡传子孙特别留意,对萧长懋说:“你这一回来,我的事情也就办妥了。”安排他住在府东斋,让他和文武宾客接触。指示荀伯玉说:“在我出行的时候,城中的军队都由萧长懋指挥。就是在我不出行的时候,府城内外的警卫部队和各门武装,也都要经常交给萧长懋调遣。”朝廷任命他为秘书丞,他因为此官名和曾祖父萧承之的名字同音,不去到任,改授中书郎,迁黄门侍郎,也没接受。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准备受禅为帝,萧赜已经回到京师,他们因为襄阳乃是军事重镇,不想让别的家族来指挥,于是便让萧长懋出来,任命他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和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诸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杀范柏年
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受禅称帝,封萧长懋为南郡王,食邑二千户。当时东晋、南朝还没有嫡皇孙被封为王的,萧长懋开了先例。进号征虏将军。在此之前,梁州刺史范柏年诱降了晋寿逃亡者李乌奴,讨平氐贼杨城、苏道炽等,很有些威名。沈攸之事件暴发,范柏年派遣部将阴广宗领军出魏兴声援京师,同时观望形势,事件平息后,朝廷派王玄邈前去取代范柏年。李乌奴劝范柏年占据汉中不接受命令,范柏年还没拿定主意,王玄邈便已赶到,范柏年在魏兴犹豫不愿下来,萧长懋担心他要发动事变,便派人去说服范柏年,答应建议他为府长史,范柏年才进驻襄阳,萧长懋遂把他擒杀。
建元二年(480年),调任萧长懋为侍中、中军将军,设立将军府,镇守石头。
母亲去世
建元三年(481年),萧长懋的母亲太子妃裴惠昭去世,行成服(死者亲属穿着一定的丧服)礼那天,齐高帝出来临丧,朝廷中讨论萧长懋是否应该出迎的问题。左仆射王俭说:“根据《礼记·服问》‘君所主夫人、妻、太子嫡妇’,是说国君为此三人主持丧礼。现在皇上驾临,就是以主丧的身份而来的,虽然从事情上说应该抚慰,但从义理上讲则不应行吊,南郡王萧长懋以下都不应出门奉迎。但最高人物的出临之礼,也是允许变革的,可以从权取消杖绖,移到门外敬立,便足以表达感情了,不必到跟前哭临。至于皇太子萧赜既是一宫之主,自然应按照皇上驾临宫中,依据通常礼节来奉候。既然属于成服的日子,而吉礼凶礼又不能互相干扰,因而可以衰帻(用丧巾包头)行事。而望拜止哭等,都可按常规进行。自己不必临吊,但奉迎只按常规,于情于礼,都无不妥。”萧长懋解除侍中之职。皇上考虑到萧长懋因哀伤而生病,不宜居住在石头的山障中,便让他移镇西州。
立为太子
建元四年(482年),迁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同年三月,祖父萧道成去世,其父萧赜即位,立萧长懋为皇太子。
起先,萧道成喜欢《左氏春秋》,让萧长懋讽诵,此事传为口实。萧长懋做了太子以后,便努力树立名誉,礼接文士,蓄养武人,他们都成了他的亲近左右,他的美德传遍朝廷及各部门。
永明三年(485年),萧长懋在崇正殿里讲解《孝经》,少傅王俭拿些摘句让太子仆周颙撰写义疏。
论敬谈孝
永明五年(487年)冬,萧长懋来到国学,亲自策试学生,在座位上问少傅王俭说:“《曲礼》上说‘无不敬’。但细究起来,下级事奉上级,是应当按礼恭敬的,但上级对待下级,应该慈而不是敬。现在都说成是敬,不是太笼统了么?”王俭说:“郑玄说‘礼主于敬’,就应该是尊卑一样都要用敬的。”萧长懋说:“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忠与惠也可以用一个概念,孝和慈也不必分开来说了。”王俭说:“尊和卑是等级称谓,不能一样,爱和敬的名目,有时是并称的。而忠和惠的区别,的确象您所说的那样,至于孝和慈是一种互相关系,我这里有根据。《礼》上说‘不胜丧比于不慈不孝’,这便是它的含义。”萧长懋说:“本着敬的原则来事奉君王,本着爱的原则来事奉父母,要二者兼行,只能就一方对一方来说的。现在又说要用敬来对待下级,这不是又生出第三个意义了么?”王俭说:“本着敬的原则事奉君主,是要求下级尽心竭力,而上级用敬待下,只是要他不要轻慢而已。”萧长懋说:“同是一个‘敬’,文字上没有不同,但实行上有深有浅,这便令人不解。”王俭说:“这么复杂的含义不可能都有专门的文字来表达,只能大概地表达其中的深浅罢了。《传》上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书》上说‘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这都是经典上明白写着的,可以互相参照。”萧长懋又去问金紫光禄大夫张绪,张绪说:“我认为恭敬是立身的根本,不论是尊是卑都应当遵守。”萧长懋说:“敬虽说是立身之本,但并不是对待下级的概念。《尚书》上说‘惠鲜鳏寡’,为什么不说恭敬鳏寡呢?”张绪说:“现在是分别来说,才有恭和惠的不同,当初是统一表述,因而大家都是这么讲的。”竟陵王萧子良说:“所有礼无非都是强调敬而已,我觉得没有什么疑问。”萧长懋说:“我本来也不是说有疑问,我这样做正是要使概念和实际相符合,分出轻重来。”临川王萧映说:“先提出必敬,是要申明大的原则,尊卑是具体落实的问题,所以放在后面,所以也不必因为有总有略而受影响。”萧长懋又拿这个问题去问各位国学生,谢几卿等十一人都作了笔答。
萧长懋问王俭说:“《周易·乾卦》本来是要推布天位的,而《说卦》却说‘帝出乎《震》’。《震》本来并不是天,这意思岂能互相统贯?”王俭说:“《乾》主健,《震》主动,而运动是天的大德,所以说‘帝出《震》’”。萧长懋说:“既然天以运动为德,那么君主自然是体现天德而成其位的,《震》的象是雷,这难道是体现天德而出现的结果?”王俭说:“主持神器的人最好是长子,所以与《震》相呼应,万物都是出于《震》,所以也是和帝有联系的。”
王俭又来问萧长懋说:“《孝经》有‘仲尼居,曾子侍’的说法。孝理这东西可谓博大精深,只有大贤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为什么孔子不对颜回传授,而要寄托给曾参呢?”萧长懋说:“曾参虽然德惭体二,但孝养侍奉父母能够尽礼,所谓丢开东西要从近处着手,接引人物中间不能有阻隔,要弘宣规教,意义也是这样。”王俭说:“接引不能有阻隔,弘宣虽然也不难,但我们离开圣人的时代已是越来越远,后人便把这事看得很轻。既有‘人能弘道’之说,我倒是担心由于人们的轻视而把道废弃了。”萧长懋说:“既然理是存在的,就不能因人废言,何况让中贤之才的人,来弘扬上圣的教义,岂会有壅塞之嫌?”临川王萧映又问萧长懋说:“孝是德的根本,我就有些弄不通,德存在普遍的善中,而孝是由于天性,是一种自然属性,难道会是习惯的积累?”萧长懋说:“正因为孝不是由于积习所至,才可以作为德的根本。”萧映说:“在不经意中就可以合乎孝了,并不须要懂得德的原则,大孝能够荣亲,这便什么德都有了,照这样说来,孝怎么能是德本呢?”萧长懋说:“孝有深浅,德有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孝便成了本,你又何必发生疑问呢?”
像萧长懋这么年长还参加学习,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审理狱案
第二年(永明六年,488年),齐武帝准备审理丹阳地区的囚徒以及南北二百里以内的狱案,下诏说:“审理狱讼是很重要的工作,这是政化的首要问题。太子已到而立之年又是皇帝的助手,应当随时详细阅览,这次审讯工作就交给他来亲手决断。”于是萧长懋便在玄圃园宣猷堂审理三署囚犯,各有不同程度的宽大处理。齐武帝晚年喜欢游宴,尚书省的一些工作也分送给萧长懋处理。
违建越制
萧长懋和竟陵王萧子良都好佛,设立了六疾馆来收养穷苦人。萧长懋风韵甚和,只是很喜欢奢侈华丽。他宫里的殿堂,雕饰得精巧绮丽,有过于皇帝的宫殿。拓建玄圃园和台城北堑等,内中楼观塔宇,奇石处处,妙极山水。怕被皇上宫中望见,便在靠近门处栽列修竹,里面设置高障,又造活动墙壁数百间,安装上机巧,如果需要障蔽,转眼间便遮挡起来,如果需要撤,随手就可以搬走。善于制办珍玩之物,用孔雀毛织为裘,光彩金翠,远远胜过雉头裘。借口晋明帝为太子时建造了西池,便请求齐武帝援引前例,为他开辟东田造小苑,皇上批准了。永明年间,二宫兵力充实,太子便驱使宫中将吏轮番参加筑造建筑,于是宫城苑巷,规模盛大,京师倾城前来观看。
齐武帝虽然性格严密,到处都安排了耳目,但萧长懋的所作所为,没人敢去报告。后来齐武帝到豫章王家去,回来时路过萧长懋的东田,才看到这里的建筑连绵华远,壮丽极目,于是齐武帝大怒,把监作主帅收留审查,萧长懋这才害怕,把有关人员和东西都藏匿起来,从此不断受到齐武帝的指责。萧长懋平时经常生病,但身体又过壮,常在宫内傲慢遨游。他搞的仪仗队,往往超越本分,齐武帝的宫禁虽然近在咫尺,但终不知实情。
去世追尊
永明十年(492年),豫章王萧嶷去世,萧长懋看到齐武帝的兄弟们都到了,便造碑文奏上,但没来得及镌刻树立。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萧长懋生疾,齐武帝来看,很是担忧。萧长懋病重了,上表给齐武帝说:“儿臣虽位居太子,却在对待君亲民三个方面做的都不够,没有能够光扬大道树立风范,因此日夜不安,如同临渊。不幸我的养生出了问题,染上了疾病,现在已经卧床不起,只能等待死亡了,不能够继承父王的事业,也不能尽孝道,我留恋您啊我的父王,心中感伤以至于哽咽。不过我想生与死都是有定分的,从道理上说不足悲痛,不要为儿臣伤悼,保卫圣体,江山永固,儿臣虽在九泉,也没什么遗憾了。”不久萧长懋去世,终年三十六岁。
萧长懋年龄刚过而立之年,又长期身居储官,得以参与朝政,朝廷内外各部门,都认为他即将继承皇位,他的去世,令朝野惊惋。齐武帝来到东宫,临哭尽哀,下诏用衮冕服为萧长懋入殓,谥号文惠太子,安葬在崇安陵。齐武帝在东宫里步行,看到萧长懋服装玩好越过本分,大怒,命令有关部门将过分的东西全都毁掉或撤除,把东田改为崇虚馆。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后,追尊萧长懋为文皇帝,庙号世宗。
趣闻轶事
当初萧长懋心中很讨厌堂叔萧鸾,曾秘密对弟弟竟陵王萧子良说:“我心里特别不喜欢这个家伙,因为他是个福德恶薄之人。”萧子良便努力为萧鸾作解救。后来萧鸾做了皇帝,果然大行诛害。
历史评价
萧子显《南齐书》:“上古之世,父不哭子。寿夭悠悠,尚嗟恒事。况夫正体东储,方树年德;重基累叶,载茂皇家;守器之君,已知耕稼,虽温文具美,交弘盛迹,武运将终,先期夙殒,传之幼少,以速颠危。推此而论,亦有冥数矣。”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齐武帝萧赜。
母亲:武穆皇后裴惠昭。
兄弟姐妹
兄弟
二弟:竟陵文宣王萧子良,萧长懋同母弟。
三弟:庐陵王萧子卿。
四弟:鱼复侯萧子响。
五弟:安陆王萧子敬。
六弟:早亡。
七弟:晋安王萧子懋。
八弟:随郡王萧子隆。
九弟:建安王萧子真。
十弟:西阳王萧子明。
十一弟:南海王萧子罕。
十二弟:早亡。
十三弟:巴陵王萧子伦。
十四弟:邵陵王萧子贞。
十五弟:早亡。
十六弟:临贺王萧子岳。
十七弟:西阳王萧子文。
十八弟:衡阳王萧子峻。
十九弟:南康王萧子琳。
二十弟:永阳王萧子珉。
二十一弟:湘东王萧子建。
二十二弟:早亡。
二十三弟:南郡王萧子夏。
姐妹
吴县公主,嫁王观。
长城公主,嫁何敬容。
武康公主,嫁徐演。
妻妾
文安皇后王宝明,生郁林王萧昭业。
宫人许氏,生海陵王萧昭文。
宫人陈氏,生巴陵王萧昭秀。
宫人褚氏,生桂阳王萧昭粲。
儿子
长子:郁林王萧昭业。
次子:海陵王萧昭文。
三子:巴陵王萧昭秀。
四子:桂阳王萧昭粲。
南北朝一共65位皇帝,南朝是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数个王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