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 明代重臣

张辅 张辅
  • 本名:张辅
  • 别称:张英公、张定兴
  • 字号:字文弼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河南祥符
  • 出生时间:1375年
  • 去世时间:1449年
  • 主要作品:《定兴忠烈王集》
  • 主要成就:四平安南,历仕四朝,尽心辅佐
  • 官职:光禄大夫、左柱国
  • 封爵:信安伯→新城侯→英国公
  • 追封:定兴王
  • 谥号:忠烈
张辅介绍

张辅(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成祖时大将张玉之子,明代重臣。

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率军南征安南,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阯,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乱,并出任交趾总兵官。永乐十四年(1416年)被召还。张辅先后四至交阯,史称其“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 ,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

洪熙元年(1425年),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宣德元年(1426年),随从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解都督府之职,升任光禄大夫、左柱国。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张辅随明英宗北征,于土木之变中阵亡,年七十五。景泰元年(1450年),追封定兴郡王,谥号“忠烈”。《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定兴忠烈王集》一卷。 

概述图片来源: 

人物生平

靖难建功

主词条:靖难之役

张辅是靖难名将、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时,他随从父亲力战,任指挥同知。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继承父亲职位。随从朱棣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地战斗,都立下功劳。随从入南京后,被封为信安伯,食禄千石,给予世袭诰券。他的妹妹是皇妃。丘福、朱能说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不能因为是私亲就给很少的赏赐。永乐三年(1405年),张辅进封为新城侯,加禄米三百石。 

首征安南

早在建文元年(1400年),陈朝外戚黎季犛篡夺了皇位,改国号为大虞,其后自称太上皇,立其子黎苍为帝。 黎季犛在永乐二年(1404年)自称陈朝皇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向朱棣请求册封,被封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1404年),自称原陈国国王之孙的陈天平从老挝来投奔朝廷,黎季嫠假装请他回国。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都督黄中率五千名士卒送他回去,前大理寺卿薛岩做他的副手,黎季犛在芹站埋伏军队,杀死陈天平,薛岩也被杀。朱棣大怒,于同年九月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丰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将军(《大越史记全书》称士兵共有八十万人,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可能有夸大),会同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兵部尚书刘俊辅助军务,邢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供应粮饷。 

十月,朱能在军中病逝,张辅接替他统领部众。从凭祥进军,越过坡垒关,望祭安南境内山川,发檄历数黎季嫠二十条罪状。进军攻破隘益、鸡陵二关,取道芹站,击走安南伏兵,抵达新福。沐晟的部队也从云南到来,扎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两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安南军沿着江南北两岸立栅,把船集中在江中,在多邦隘筑城,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有许多士兵,想据险固守,使明军疲劳。 

张辅从新福移驻三带州,制造船舰,准备攻隘。正好朱棣得知朱能去世,敕令任张辅为帅,朱棣在敕令中以李文忠接替开平王常遇春的事情来比喻现状,并说趁冬季瘴疠未兴,应及时灭贼。十二月,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派骠骑将军朱荣在嘉林江击破敌军,于是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麻痹安南军,令都督黄中等率敢死士,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在夜间四鼓时分,越过重壕,用云梯登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卒们也纷纷蚁附而上,然后吹响号角,万炬齐举,城下军队呐喊而进,遂攻进城中。安南军驱象迎战。张辅用画成的狮子蒙在马上冲击,再补以神机火器。大象都返身退走,安南军大为溃败。 

此役,明军斩其首领二人,追到伴圆山,将其沿江木栅,俘虏和斩杀无数安南军。明军进而攻克东都,安抚官民和归附者,来归顺的人每天以万计。张辅派别将李彬、陈旭攻取西都,又分兵击破安南援军。黎季犛焚烧宫室仓库后逃到海上,三江州县都望风而降。 

永乐五年(1407年)春,张辅派清远伯王友等人渡过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等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安南将领胡杜聚船在盘滩江上,张辅派降将陈封袭击赶走了他,夺取其船只。于是平定了东潮、谅江等府州。不久,在木丸江击破黎季犛的舟师,斩首一万级,擒获将校一百余人,安南军溺死无数。明军追击至胶水县闷海口而还。在咸子关筑城,令都督柳开守卫。过后,安南军由富良江进兵。张辅和沐晟夹岸迎战,柳升等人率领舟师横击,大破安南军,斩杀数万人,江水为之赤红,明军乘胜穷追。当时天旱,江水浅,安南军弃船上岸逃走。明军到时,突降大雨,江水上涨,张辅军遂得全部渡江。五月,到达奇罗海口,抓获黎季犛和他的儿子黎苍,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人,用槛车将其送入京师,安南平定。计算府州四十八个,县一百八十个,户三百一十二万。朝廷访求陈朝皇室的后代未果,便设交趾布政司,将其土地内属于朝廷。 

唐朝灭亡后,交趾独立达四百余年,至此又收入版图。朱棣为此诏告天下,诸王和百官都奉表祝贺。 

受封国公

永乐六年(1408年)夏,张辅整军回到京师。朱棣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他,并赋写了《平安南歌》,进封他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袭诰券。 

再征安南

张辅回师后不久,陈氏的旧臣简定又叛乱,朱棣命沐晟征讨,结果沐晟在生厥江战败。 

永乐七年(1409年)春,朱棣又命张辅佩征虏将军印,率军前往征讨。当时简定已经僭称越上皇,另立陈季扩为帝,势力很大。张辅就叱览山伐木造船,招来谅江以北那些躲避贼寇的人复业。于是推进到慈廉州,攻破喝门江,攻克广威州孔目栅。在咸子关遇上陈军,陈军有船六百余艘,保卫江东南岸。张辅率陈旭等人用划船迎战,乘风纵火,擒获陈军首领二百余人,将其船只全部夺取。张辅追到太平海口。陈军将领阮景异率三百艘船迎战,张辅军又大破陈军。陈季扩于是自称是陈氏的后代,派使者袭封王位。张辅说:“先前遍找陈王的后人,他都不响应,现在是在欺骗我们。我奉命讨贼,不知其他。”于是派朱荣、蔡福等人以步骑兵先出发,张辅率领舟师随后进军。以黄江到神投海,会师于清化,再分路进入磊江,在美良山中抓获了简定,把他和他的党羽一起送到京师。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张辅进而攻击陈军余党,斩杀数千人,把尸体堆成一堆掩埋,只有陈季扩没有抓获。朱棣留下沐晟讨伐,召张辅班师。张辅在兴和拜见朱棣,受命到宣府、万全练兵,督运北征。 

当时,陈季扩虽然请求投降,但实际上没有悔改之心,乘张辅回师,又率军攻掠如故,沐晟无法控制局势。交趾人苦于明朝的约束,又多次遭官吏士卒的侵扰,往往起来依附敌军,乍服乍叛,朝廷将帅更加不认真剿寇。 

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仍命张辅和沐晟协同进讨。张辅到后,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纵,违抗命令。张辅责备他,黄中态度不恭,便把他斩首以服众。将士们都提心吊胆,再没人敢不执行命令了。同年七月,张辅在月常江击破陈军将领阮景异,缴获船只一百余艘,生擒陈军元帅邓宗稷等人,还捕杀别部敌军首领数人。旋即因出现瘴疠而收兵。 

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张辅在神投海攻击陈军。陈军有船只四百余艘,分为三队,颇为精锐。明军冲击其中坚,陈军退却,其舰船左右队齐进,明军与他们相击杀,殊死力战。自早上六七点战到十一点,大破陈军,擒获其首领七十五人。明军进到乂安府扎营,陈军将领不断来降。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张辅与沐晟会师顺州,在爱子江与陈军交战。陈军驱象在前而进,张辅告诫士卒,第一箭射落象奴,第二箭射象鼻。大象因此回头奔走,践踏自己的部队。裨将杨鸿、韩广、薛聚等人乘势进兵,矢落如雨,陈军大败。擒获其首领五十六人,追至爱母江,将陈军全部招降。 

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张辅进到政平州。听说陈军屯聚在暹蛮、昆蒲等地栏栅中,遂引兵前往。途中要经过悬崖之侧的小径,骑马无法前进,张辅与将校徒步行走在山箐间,到夜间四鼓时抵达了陈军营所,将阮景异、邓容等人全部擒获。陈季扩逃到老挝,张辅派指挥师佑率兵向老挝索要,攻破老挝三个关口,终于将陈季扩及其妻子儿女抓住,绑送京师,叛乱平息。张辅依照国家制度,将陈军所夺取的占城国的土地,分设升、华、思、义四州,增设卫所,授予投降者官职,留下部队驻守而还。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张辅抵京,朝廷旋即命他为交趾总兵官前往镇守,而残余的陈军势力陈月湖等人又作乱,张辅将他们都讨平。次年冬,张辅被召回。 

张辅一共四征交趾,前后建置州县以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得很全面。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张辅,张辅回来一年而黎利又反,朝廷多次遣将征讨,都无功。到宣德年间,柳升败死,王通与交趾人订下盟约,仓促引兵而还。朝廷想要放弃交趾,张辅力争但没能成功。 

随征漠北

主词条:明成祖北伐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等商议北征粮运事宜,张辅等讨论后认为应分为前、后两队运输,前队随大军行军,后队作为大军后继支援。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获悉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的消息后,部署诸军北征。其中,张辅与武安侯郑亨、成国公朱勇、成山侯王通率左、右军,随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朱棣再次率军北征,张辅与成国公朱勇作为左掖军随征。 六月,朱棣进至答兰纳木儿河附近,因不见阿鲁台部,遂派张辅与王通等分兵至山谷间大范围搜索其踪迹,朱棣进驻河上等待消息。张辅在周围三百余里都不见阿鲁台部踪影,便提议由自己领一个月的兵粮,率军深入追击阿鲁台。但朱棣归意已决,不久后便命张辅等回师。 

位遇尊宠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封为太师,并支给二职的俸禄。不久,命张辅所受的太师俸禄到北京仓支给。当时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此举是给张辅的特恩。朱棣丧期满二十七日时,朱高炽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朱高炽一样。朱高炽叹道:“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从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命他掌管经筵事务,监修《明太宗实录》。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引诱功臣们做内应,暗中派人夜间去张辅的住所。张辅抓住他报告了宣宗朱瞻基,查清了朱高煦谋反的证据。朱瞻基先命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朱高煦素来软弱无能,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但朱瞻基最终决定亲征 ,命张辅扈从。叛乱平定后,朱瞻基加张辅的禄米三百石。 

此后,张辅威名更高,并久握兵权。宣德四年(1429年),都御史顾佐请保全功臣,朱瞻基因此下诏解除张辅都督府的职务,朝夕在左右侍奉,谋划军国重事,进升为光禄大夫、左柱国,逢初一和十五上朝。 

宣德十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张辅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依旧掌经筵、监修实录。 

以身死难

王振专权时,文武大臣都对他望风叩拜,只有张辅与他抗礼。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侵,王振唆使英宗亲征,张辅随行,但不让他参预军政。张辅当时年迈,默默不敢作声。同年,土木之变爆发,张辅殉身兵难,享年七十五岁。 

景泰元年(1450年),追封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在明末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张辅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主词条:靖难之役、南征安南、明成祖北伐、朱高煦叛乱

张辅于建文元年(1399年)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张玉战死后,张辅嗣都指挥同知。参与夹河(今河北滏阳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阳)、灵璧(今属安徽)诸地之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 

永乐四年(1406年),张辅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去世,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画狮蒙马冲击,兼施神机火器破守军象阵,乘胜克东都(今河内)、西都(今清化)。永乐五年(1407年),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犛,改安南为交阯。永乐六年(1408年),振旅还师,进封英国公。永乐七年(1409年),以征虏将军率军攻交阯,在吉利深山追获大越上皇简定,迫使大越皇帝陈季扩乞降。永乐八年(1410年)班师。永乐九年(1411年),与沐晟合兵再攻伪降复起的陈季扩,败守军于月常江。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俘陈季扩,班师。永乐十三年(1415年),任交阯总兵,平息陈季扩余部之乱。永乐十四年(1416年)冬被召还。张辅先后四至交阯,威名远震。 

永乐八年(1410年),张辅练兵宣府(今河北宣化)、万全,督运北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立下功绩。 

宣德元年(1426年),扈从宣宗朱瞻基往乐安(今山东惠民)平息汉王朱高煦叛乱。 

人物评价

总评

张辅身材高大健壮,不妄言笑,性格刚毅威严 ,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他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张辅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辅是有功劳的。 

历代评价

朱高炽: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 

诚孝张皇后:此五臣(张辅与“三杨”、胡濙),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黄福:先辈尝论,定关中必曰冯邓;取江左必曰预浚(杜预、王濬);擒郑窦(王世充窦建德),唐绩(李勣)之长;破侬张(侬智高)宋青(狄青)之勇。噫!殊不知一平交阯、三缚渠魁,易草莽为桑麻、变雕题为华夏,蔼然礼义之俗、俨然富庶之乡,礼功盛烈,又岂止于定关中、取江左区区者同日而语哉? 

李贤:今世勋臣之盛,无如张氏一门。盖永乐初靖难之臣虽众,而功之著者河间(张玉)、定兴两王也;天顺初翊戴之臣虽多,而功之著者文安(张輗)、太平(张軏)两公也。呜呼,张氏父子兄弟四人,咸建非常之功,此所以享福禄荣名于当世,与国咸休也。 

朱睦〈木挈〉:予观定兴四履夷境,歼厥渠魁,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易榛莽田畴,变左衽冠晚,而又建立郡县,分画疆圻,一统之盛,古莫与比,定兴之功大矣哉! 

毛伯温:昔张辅以十余年劳费如滇中,竟可郡县,又何说也。仅得数年,郡县叛者相继,卒归于夷。 

林希元:交趾既定,当时英国公张辅,不能如诸葛孔明(诸葛亮)收拾西土人物,方其王师未班,豪杰窜伏草莽,已有窥觎之志,其致衅一也。 

唐枢:①英国公张辅,谥忠烈,祥符人,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累立战功。征交趾,生擒黎季犛。…公为朝廷眷,毗宠渥日隆,官至太师,天下倚以为重,四夷咸知其名。权珰王振视大臣如属吏,独礼公。 ②英国崇倚,陈台留感,郭魏终誉,信无所觊于外,用此道也。 ③土木之变,死者十万余人,而臣工且五十二员,蟪僵蘼腐,无所见于其生,则无所齿于其死。中间所惜张公辅、王公佐(王佐),然英国老不充役,户书弱不任事,其耿耿不死,独曹(曹鼐)、邝(邝埜)两公而已。 

陈建:张英国召还,而黎利孽作,交趾自兹杌捏矣。愚谓当时交趾既平,仍命英国公镇守之,方为得策。如洪武中沐英既平云南,即仍命沐英守之。英殁,仍命沐之子若孙世守之。然后诸夷率服而云南为吾中国有也。何也?西南夷之所畏服者惟沐氏。非他将所能镇压也。今交人所畏服孰有逾于英国者乎?交南三叛,非英总师弗平。英国三召还,而叛乱俱不旋踵复作。夫交人所畏惟英国,视他将固蔑如也。使英国久镇于兹焉,余威震乎殊俗,历二三纪后,庶几世变风移,而交南长为吾中国藩服,与云南齿矣。奈何失此一机,遂使二十二州郡士民复沦异域。不得与云南同沾圣化也,可胜惜哉! 

项笃寿:定兴王善用兵,三犁交址,可谓壮矣,第建置省、隳郡县。不数年,而复失大丧师徒,文武大吏皆死贼手,惜哉! 

王世贞:①太师英公张辅,子懋复为太师,俱加阶特进,俱勋左柱国,俱再知经筵事,俱再监修国史,足称东第之冠。 ②辅之雄武宏算,信威荒徼,儋爵九命,冠秩三台,赫赫具瞻者三十馀年,而不能抗握宪之竖,身膏草野,夫岂耄昏使然,抑亦居不赏之地,厕固宜尔。 ③定兴之扫安南固自伟,亦何能超颍川(傅有德)之下滇蜀,且久复失之。 ④张定兴辅之三下南交、朱宣平永(朱永)之八佩将印,皆位太师、握环卫,为心膂牙爪,而不得从(从祀)。 ⑤问大持,曰:“中山(徐达)其全矣,常开平(常遇春)、李岐阳(李文忠)传颜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张定兴之重,其庶几哉!” 

李贽:使定兴辅不还京师,得似沐黔宁长守交趾,以至正统十四年乃卒,则安南岂有先定兴辅而陷没者哉。等死耳,不死于交趾以为忠,而死于土木以为不忠,悲夫。 

严从简:按交趾之复陷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乃由于宰相失谋所致,而岂黎利之善用兵乎!使当时留张英公镇守其地,不使马骐监军,虽反侧无患;不召黄如锡还朝,遣张英公讨黎利,贼旦夕可平者。 

黄道周:张辅封侯,命讨交趾。交贼堤防,亘九百里。即下桩杆,又刺濠底。辅但令攻,一切不理。去梯附城,火炬齐起。乘贼惊慌,遂入城里。列象拒人,画狮惊靡。统矢再加,半逃半死。生擒(阙)季,捷闻赐玺。再反再平,功已足纪。请立陈孙,圣心称美。遂令大功,不全终始。土木从亡,臣节尽矣。 

林时对:一恨安龙之弃,杨文贞(杨士奇)误引贾捐之弃珠崖,俾汉唐士宇,沦于卉服,令英公循黔国故事,世守滇南,则交趾布政司虽至今存可也。 

宋徵璧:一国初武臣,固多人杰。下掩寇邓,上步韩陈。而语言文采,不少概见。后若张定兴、杨颖国(杨洪)、郭定襄(郭登)、戚少保(戚继光)之流,或横槊而成,或授简记室。雄心可寄,壮猷足录矣。 

查继佐:①辅器宇洪壮,顾盼有威,不妄言笑。 ②忠烈之功大南交,可预开疆,而以玉(张玉)故,屈其子文安(张輗)、太平(张軏),幸也。 

谷应泰:①辅下交南,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而尚书黄福有威惠,交人怀之,戢伏莫敢动。 ②所可异者,太祖使沐英取云南,即留英世镇滇中;成祖使张辅取交趾,不以辅留镇彼国,二十年后,并召还黄福。祸发于中官,乱成于庸帅,斋貂、多鱼,特儆漏师,短辕(阙)犊,必败乃公。 

张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②尝考黄福与张辅书言:“恶本未尽除,守兵不足用。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权交事之始终,盖惜张辅之不得为滇南之沐氏也。 

《历代群英歌》:智略谨厚称张玉,讨服南安朱能是。张辅三平交趾地,姚广孝帷幄高僧。四人靖难功臣伟,太庙配享万年春。 

蔡东藩:①成国公张辅,颇有远图,不特三擒番酋,叠著奇功,即如建设郡县,主张殖民,实不愧为拓边胜算。假令长畀镇守,教养兼施,吾知南人当不复反矣,何至后日之屡服屡叛乎? ②阿噜台、玛哈木等,叛服靡常,原为难驭之寇。然成祖一出,靡战不胜,其不足平可知矣。此后即有犯顺消息,可遣一智勇深沉之将,如英国公张辅者,出为战守,当亦足了此事。 

《剑桥中国明代史》:另外一个体现了王朝延续性的有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公张辅(1375—1449年),当时的一位资深军人。他是永乐帝一个妃子的弟兄(与太皇太后无亲戚关系)和永乐帝在篡夺皇位时的一个支持者之子,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的门第。他在1406至1408年曾率军入侵安南,在那里任职直至1416年,曾随永乐帝进行皇帝的最后三次远征蒙古的战役。永乐帝在遗诏中委以重任,要他确保皇太子继位;1426年他又是镇压朱高煦未遂的叛乱的关键人物。在15世纪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的朝廷中,他虽然不过是一个挂名的头面人物,却是深受信赖和尊敬的元老政治家,一名幼帝的曾祖父的辉煌时代的活见证人,当时中国驱赶蒙古人和占领了安南。 

逸闻趣事

死因

关于张辅的死因,史书中一般认为他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的混战中遇害。 

但查继佐的《罪惟录》中记载了另一种观点:“或云辅败逃还,知不可生,自缢死,家人以阵亡闻。”即张辅在“土木之变”后逃回了京师,但知道自己无法继续活下去,便自缢而死,他的家人对朝廷称张辅是在“土木之变”中阵亡。 

太平盛事

张辅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喜欢交结文士,常常请假,率领众勋臣到国子监听讲。当时国子祭酒李时勉升坐师席,学生们都依次站在下面,李时勉讲解了《五经》各一章。讲课结束后设酒席,诸位侯、伯推让说:“这是我们受教的地方,应当与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只有张辅与李时勉执平礼。国子监的学生们唱起《鹿鸣》这首诗,宾主和谐融洽,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时人把这件事称作太平盛事。  

个人作品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定兴忠烈王集》一卷。 

家族成员

家庭亲属

祖父

祖父:张天佑,追赠河间王。 

父母

父亲:张玉,靖难功臣,追赠为荣国公,谥号忠显。明仁宗时加封为河间王,改谥忠武,配享朱棣庙庭。

母亲:王氏,追赠河间王夫人。 

配偶

李氏,封定兴王夫人。 

吴氏,张懋生母,封英国公太夫人。 

弟弟

张輗,以功臣子为神策卫指挥使。累迁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领宿卫。英宗复位后,以迎立功进封文安伯。天顺六年(1462年)死,赠文安侯,谥号忠僖。

张軏,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累积军功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景泰八年(1457年)参与徐有贞等人的夺门之变,封太平侯。次年卒,追赠裕国公,谥号勇襄。成化元年,革“夺门”功,夺侯,授指挥使。

姐妹

张氏,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被明成祖册封为贵妃。死后谥“昭懿贵妃”。

子女

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1450年)袭封英国公。死后追封宁阳王,谥号恭靖。

张氏,张辅之女被明仁宗册封为敬妃,特免殉葬。死后谥“贞静敬妃”。

英国公世系

张辅因功被封为英国公,共历九代,为明最高世袭公爵,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张辅,永乐六年(1408年)晋封英国公。 死后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第二代:张懋,景泰元年(1450年)袭封。死后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第三代:张仑,正德十年(1515年)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第四代:张溶,嘉靖十四年(1535年)袭封。 

第五代:张元功,万历十年(1582年)袭封。 

第六代: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袭封(张溶子,张元功弟)。 

第七代: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袭封。 

第八代: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间袭封,具体袭年不可考。 

第九代: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末代英国公,为李自成军所杀。 

史料记载

《国琛集·上卷》 

《今献备遗·卷十》 

《续藏书·卷九·靖难功臣》 

《国朝献徵录·卷五》 

《罪惟录·卷十六·乘时诸臣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亲征漠北》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安南叛服》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墓葬纪念

张辅墓位于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这里有明代将军张辅、张懋父子的墓地。距今有500年左右历史。原来墓地规模较大。现今仍保存有各种石雕,有石人、石羊、石狮、石虎和石马等,还有两座明代碑刻。这些石雕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是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专题
更多
明朝皇帝列表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朝十六位皇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王朝。...

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河南历史人物大全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