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皇后 忧郁而死的汉和帝第一任皇后
- 中文名:阴氏
- 国籍:东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80年
- 逝世日期:103年
- 职业:皇后
- 籍贯: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 葬地:临平亭部
汉和帝皇后阴氏(80年—103年),名讳不详,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光烈皇后阴丽华之兄执金吾阴识曾孙女 ,汉和帝刘肇的第一任皇后。阴氏少时聪明颖慧,喜好书法技艺。永元四年(92年)入宫,受封贵人,得到汉和帝的特殊宠爱。永元八年(96年),汉和帝立阴氏为皇后,同年贵人邓绥入宫。自从邓绥入宫后,汉和帝对阴氏的宠爱渐渐衰减,因此阴氏心里屡有怨恨,便以祝诅之术诅咒邓绥。永元十四年(102年),事情败露,汉和帝废黜阴氏的皇后之位,迁居桐宫。永元十五年(103年),阴氏因忧郁而死,时年二十三岁,死后葬于临平亭部。
人物生平
入宫立后
阴氏在少年时就聪明颖慧,喜好书法技艺。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十三岁的阴氏,经过特选进入后宫。因为她是光烈皇后阴丽华的至近亲属,所以被封为贵人。得到汉和帝刘肇的特殊宠爱。
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九日,汉和帝立阴氏为皇后。 同年冬天,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年仅十六岁的孙女邓绥入宫,被封为贵人。
宠爱渐衰
自从邓绥入宫以来,汉和帝对阴氏的宠爱渐渐衰减,因而阴氏心里屡有怨恨之情。 阴氏见邓绥德望称誉一天比一天高涨,不知怎么办,就制造祝诅(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想以此加害邓绥。汉和帝有一次卧病在床,病情非常危险,阴氏曾秘密地对人说:“我要是执掌大权,决不让邓氏再有一个人活在世上!”邓绥听说后,便流着眼泪对周围的人说:“我用尽诚意来侍奉皇后阴氏,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将获罪于天。妇人虽然没有从死的道理,然而昔日周武王有病,周公以自身为周武王请命;楚昭王有病,越姬实现昔日心誓,自杀从死。我惟有一死上以报皇上的恩宠,中以解除我邓氏宗族的灾祸,下不让皇后阴氏蒙受把我弄成人彘的讥讽。”邓绥立即要饮药自杀,但在宫人赵玉的坚决阻止下才没有自杀。
忧郁而死
后来,阴氏的外祖母邓朱经常出入后宫掖庭。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夏天,有人说阴氏与邓朱使用巫师害人的妖术,事情被发觉,汉和帝于是派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在掖庭狱中考问检查。邓朱以及她的两个儿子邓奉、邓毅与阴氏的弟弟阴轶、阴辅、阴敞供辞互相牵扯,审案的人认为以祭拜祈祷的方式诅咒别人,是大逆不道之罪。阴奉、阴毅、阴辅三个人在狱中被拷打致死。同年六月十二日,汉和帝派司徒鲁恭持节赐予阴氏策书,要求上交皇后的玺绶,废黜她的皇后之位,迁徙到桐宫居住。 阴氏的父亲特进阴纲自杀身亡 ,弟弟阴轶、阴敞以及邓朱的家属全部流放到日南郡的比景县,阴氏的宗族亲属及其内外兄弟都被免官后遣送还乡。
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阴氏最终因忧郁而死,时年二十三岁,死后安葬在临平亭部。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已经成为太后的邓绥下诏,赦免阴氏家族那些被流放的人,命其全部返还原郡,还赐给他们资财五百多万。
历史评价
司马彪《续汉书》:“后为人聪惠,有才能。”
范晔《后汉书》:“后少聪慧,善书艺。”
史籍记载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
《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家族成员
父祖
曾祖父:阴识,光烈皇后阴丽华之兄,官至执金吾,封原鹿侯。
祖父:阴躬,袭爵原鹿侯。
父亲:阴纲,封吴房侯。
兄弟
阴秩,官至黄门侍郎。
阴辅,官至黄门侍郎。
阴敞,官至黄门侍郎。
丈夫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史学界分为西汉和东汉,共29帝立国405年。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汉孺子刘婴、王莽、汉更始帝刘玄、建世皇帝刘盆子、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北乡侯刘懿125年、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弘农怀王刘辩、汉献帝刘协。...
汉朝(Han Dynasty,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和东汉( 又称后汉,公元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两个时期,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公元221年,自认是汉室后代的刘备(汉昭烈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国之一,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史学上并不将其并入汉朝历史。...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