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伋 东汉官员
- 中文名:郭伋
- 别名:郭细侯
- 国籍: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
- 出生日期:公元前39年
- 逝世日期:公元47年
- 职业:官员
- 信仰:儒教
- 主要成就:并州牧
- 祖籍:河内郡
郭伋(公元前39年―公元47年),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 ,东汉官员。郭伋少时胸怀大志,初在大司空府任职,几次升迁至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大尹、并州牧。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征召郭伋为左冯翊。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任郭伋雍州牧、尚书令。公元28年,出任中山太守。公元29年,转任渔阳太守。公元33年,朝廷征召任为颖川太守。公元35年,调任郭伋为并州牧。公元46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公元47年,郭伋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人物生平
拜为州牧
郭伋的高祖父郭解,在汉武帝时期以仗义行侠而闻名。郭伋的父亲郭梵,曾任蜀郡太守。郭伋少年时便胸有大志,汉哀帝、汉平帝时期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几次升迁后担任渔阳都尉。王莽时期,郭伋担任上谷大尹,后升任为并州牧。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称帝,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有势力的宗族大户人家,各自拥兵自保,没人肯率先依附。刘玄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召他来担任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称帝,建立东汉政权,任命郭伋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郭伋多次向光武帝进忠言谏诤。
安民降贼
建武四年(公元28年),郭伋出任中山太守。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东汉消灭彭宠,郭伋再转任为渔阳太守。渔阳当时已经遭受王莽时期的动乱,又加上彭宠被打败,百姓较为刁猾和不善,贼寇无处不在。郭伋到渔阳后,宣示百姓有功必赏,并捕杀贼寇首领,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侵扰东汉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郭伋整顿兵马,设计好攻守战略措施,匈奴由于害怕而远远离去,不敢再侵入东汉边界,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郭伋在任五年,户口人数翻了一番。
后来颖川地区盗贼群起,建武九年(公元33年),朝廷征召任命郭伋为颖川太守。郭伋受召见后辞行时,光武帝慰劳他,称他为贤能太守,希望他在地方任职能为京城带来好的影响,又说他虽然精通追捕之术,但是山道险恶,因而一定要谨慎小心。郭伋到颖川之后,招安山贼阳夏人赵宏、襄城人召吴等数百人,这些人都束手归降郭伋,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因此没有责怪他。此后赵宏、召吴的党羽听说郭伋的威望和信义,远自江南,有的从幽、冀,不约而同前来归降,络绎不绝。
皇帝赏赐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朝廷将朔方刺史归属并州。光武帝因卢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担任并州牧。郭伋经过京师时上朝谢恩,光武帝马上召见他,并将皇太子及诸王召来一起宴请郭伋,并与郭伋交谈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服等物。郭伋借机谈到挑选增补官职时,应挑选天下贤士俊杰,不宜专选用南阳人。光武帝接受他的意见。郭伋以前在并州时,平日施行恩惠仁德,到他后来进入州界,所到县邑,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郭伋所过之处对百姓询问疾苦,邀请有德有才之人,设施几杖相随之礼,早晚参与处理政务。
辞职去世
当时朝廷很多人推举郭伋可以担任大司空,光武帝因为并州部分地区尚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而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在此多任职一些时间,故而不召。郭伋知道卢芳久为盗贼,很难一下子以力制服他,因此经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以使贼寇内部发生分化。卢芳部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归降郭伋,卢芳于是逃奔匈奴。
郭伋后以年老有病为由上书朝廷请求辞职。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朝廷征召郭伋为太中大夫,赐给他住宅一套,以及帷帐、钱谷,用以家用,郭伋立即将这些财物分送给亲属,自己一点也不保留。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郭伋去世,时年八十六岁。光武帝亲自去吊唁,并赐他一块墓地。
趣闻轶事
郭伋在担任并州牧时,曾经到下属处巡视,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竹马,在道旁依次拜迎。郭伋问:“孩儿们为何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各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
历史评价
范晔《后汉书》:①“伋少有志行”; ②“伋牧朔藩,信立童昏。”
徐钧:“安边治郡蔼仁风,竹马欢呼迎送中。恺悌真为民父母,怀恩何处不儿童。”
史书记载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史学界分为西汉和东汉,共29帝立国405年。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汉孺子刘婴、王莽、汉更始帝刘玄、建世皇帝刘盆子、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北乡侯刘懿125年、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弘农怀王刘辩、汉献帝刘协。...
汉朝(Han Dynasty,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和东汉( 又称后汉,公元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两个时期,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公元221年,自认是汉室后代的刘备(汉昭烈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国之一,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史学上并不将其并入汉朝历史。...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